发布日期:2017-03-23 ??浏览次数: 次
加快资源化发展应形成社会合力
2016年3月8日,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的部分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提案,备受关注。提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建议“加快推进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
在地方召开的两会上,建筑垃圾已经成了一大热门话题。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置到了不得不发力的时候。
当国人的神经又一次紧紧地系到了建筑垃圾处置这个问题上。不禁要问,在过去的一年里,建筑垃圾处置究竟有哪些突破,又有哪些桎梏难以冲破?
2016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更加重视,也发掘了一批掌握尖端技术、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经验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建筑垃圾处置的相关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两年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落地情况看,这个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却依然步履缓慢。
“政府一头热,市场不认知”,这是业内谈到建筑垃圾资源化时最无奈的回答。总体来说,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过程中,政府看得见的政策太多,市场看不见的跟进太少。技术先进、市场缺位,两者间的严重不匹配是目前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中的最大阻碍。企业掌握先进技术,但所生产的产品不能得到市场认知,更谈不上大面积普及与应用,仅靠政府与企业强推难免捉襟见肘。
建筑垃圾资源化不应是政府和部分企业的“独奏曲”,而应是社会大合唱。在这其中要看到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个层面,其中牵扯了住建、发展改革委、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等多个政府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社会大合唱讲究引导与集中。大合唱队伍前都会有一两个领唱,领唱的职责在于引导。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中,政府扮演的就是“领唱”的角色,因此政府的引导不能盲目。当前,建筑垃圾处理利用产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本身也是制约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竞争发展的不利因素,导致企业脱离补贴后无法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冲击而面临破产。因此必须依靠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力促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有效引入国有、民营和外国资本,引导市场良性循环与发展。
社会大合唱在于不断壮大团体力量。工信部等主管部门虽然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特别重视,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但目前建筑垃圾处理公司太少,放眼望去,全国也就二三十家,真正能做到建筑垃圾百分之百资源化的更是凤毛鳞角;这也是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没有形成独立产业的原因之一。声势不够壮大,金融体系对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前景存在疑虑,支持力度自然跟不上。同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及实际大规模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导致企业不愿踏足这一行当。
只重眼前利益而不谋求长远发展是很多中国企业的一大弊端,对于这种状况必须让企业看到前景与希望。此前,“海绵城市”的提出给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广阔的市场、普惠的政策让众多企业加入其中,这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在队伍壮大的同时,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更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开拓市场和培育产业的初期阶段,既要为行业树立标杆和典范,也要擦亮眼睛、摒除杂音、不畏孤独、迎难而上,如此方能有效促进整个产业步入正轨与健康运行。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