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1-17 ??浏览次数: 次
以“云”之力,助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
近两年来,较之起步初期,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无论在政府扶持力度、民众关注度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建筑垃圾原料供给不稳定、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一些资源化企业处置水平低下等问题也成为了阻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所幸在全社会掀起风潮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观念,都可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为这些先进理念找到载体的同时,运用蕴含其中的“智慧”与“信息”的力量,助推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绩虽可喜问题仍重重
虽然通过资源化的方式处置建筑垃圾已经有许多良好实践与示范,例如北京联绿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工厂逐渐实现“全面”开花等,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传统的循环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甚至是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不仅耗用了大量的耕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而且给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上讲,考虑到建筑垃圾的运输、分拣筛选等环节的成本,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即便抛下运输、分拣筛选等环节所带来负担的不谈,无法保证充足的建筑垃圾供应,也使得资源化企业举步维艰。
一位资源化企业的负责人每每提起工厂建筑垃圾原料供给都忧心忡忡:虽然政府和一些建设施工单位有时会运送建筑垃圾到工厂进行资源化处置,他们自己也会购买一些建筑垃圾用于再生产品的生产,但建筑垃圾供应仍然不足,资源化处置工厂的产能无法得到完全地发挥。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存量超过200亿吨,每年新增35.5亿吨,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却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另一方面,“垃圾围城”现象越发凸显,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威胁。
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使用方面看,无论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观念上都无法接受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即便产品性能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政府示范工程中使用,或是给予应用补贴、优惠政策、奖励的再生产品,更能打入市场。但由于各地方政府在政策中,鼓励和推荐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不尽相同,又未明确哪些再生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缺乏统一的推荐名录,也让一些有意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施工单位望而却步。
由于我国对建筑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能力,与技术的全面推广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些资源化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不但难以做到100%消纳处置建筑垃圾,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现场施工和验收的操作规范等,也阻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的步伐。
“互联网+数据”塑造城市新生态
当前的城市治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跨域业务协同方面,缺乏全局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各部门条块分割、层级化管理,严重阻碍城市信息化发展;数据共享应用方面,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综合利用。
“互联网+数据融合”,能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城市治理的难题。通过创新数据,突破行业、部门间的壁垒,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让信息时代带来的数据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通过增强数据资源的管理、利用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建立数据开放与共享环境,让数据直接面向市场,引导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也是如此。作为城市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所面临的问题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政府以规范化、信息化为目标,根据“垃圾分类、定点消纳、收费处理”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处理标准、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模式,将建筑垃圾处理纳入规范化运营轨道。建立信息平台,试点“互联网+建筑垃圾消纳”,用大数据建立消纳场信息数据库、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名录,用云计算分析消纳场处理能力和运营趋势,用地理信息系统指挥建筑垃圾运输,用移动互联网监控消纳场规范管理,构建建筑垃圾消纳智慧管理平台。据悉,河南省与湖北武汉相关政府部门都有意向借助大数据,推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
工业4.0已经成为工业转型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作为朝阳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也应当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力量,提升企业的实力,更好融入市场。
资源化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整合与分析,科学规划与布局厂区,借此得到更充足的建筑垃圾,扩大再生产品的辐射半径。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各类终端APP等的应用,对生产进行运行数据监测、风险预警,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实现智能生产、环境监测,进而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水平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建筑垃圾资源化理应融入智慧洪流
面对新的形势,任何行业都需要去变革,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同样如此。在“智慧”“智能”的潮流下,有专家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的变革应当以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带动产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不仅要从资源化工厂的设计伊始就融入“互联网+”等新观念,也要对垃圾运输、资源化处置的过程、再生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环节进行革新,还要将其拓展到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
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协作、连接和共享,相比传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链,产业互联网构建了更为完整、高效的生态圈。在一个“互联网+”开放平台上,不仅有传统的运输、施工、拆除等相关单位,还有征信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软硬件厂商,大家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协作和资源整合,打破了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限制,形成了伙伴经济。未来的产业生态圈,需要大家合作共建,不仅行业内上下游企业要合作,还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互联网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业内专家高声疾呼,资源化企业要顺势而为,随势而变,要拥有互联网思维,敢于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对外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对内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降低资金成本、社会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企业要时刻关注,舍得投入攻关,探索尝试新的应用模式。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智亮认为“互联网好比高速公路,解决的是传输的问题,而新兴技术就像是路上跑的汽车,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安全、快速地奔向目标。”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虽面临诸多问题,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有助于解决建筑垃圾非法运输倾倒、企业垃圾来源单一不足、施工单位缺乏可参考再生产品名录等现实问题,进而助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在“垃圾围城”亟待解决,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艰难前行的今天,如何抓住“互联网+”、大数据等潮流突破发展瓶颈,是政府、企业甚至普通民众应一道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优秀企业的示范下,借助“智”“信”之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