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11 ??浏览次数: 次
全国政协委员:建立源头削减机制 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迅猛发展,建材资源的需求和建筑垃圾的产量均快速上升。伴随拆迁改造和不断开工的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产量急剧骤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城乡发展、污染生态环境的严重隐患。”全国政协委员郭景平提出,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迫在眉睫。
郭景平指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运科学化水平不高、源头初分环节欠缺、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化推动机制尚不健全、民众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意识不强等。
“要制定落地细则,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建立源头削减及分类减量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正向激励机制等。”在郭景平看来,要尽快制订并出台从上到下、从粗到细的实施细则,统筹协调住建、容园林、工商、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关系,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各司其职,从源头上防范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达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政府部门要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装修,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各项工程中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对传统建筑的拆除,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科学拆除、现场合理初步分拣,有效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产生,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多数发达国家均实行“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效果显著。郭景平指出,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本着成本最低原则,不愿选择对建筑垃圾采取资源化利用处置方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就要在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中对建筑垃圾减排与综合利用提出明确要求,以防止发生项目设计时无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预算。
建筑垃圾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态势,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景平建议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正向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我国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统统填埋的现状,变低级填埋为综合利用,变资源浪费为资源再生,做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当前,政府部门亟须将政策导向和补贴重心有意识地向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和项目倾斜,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资本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可采取特许经营、土地划拨、税收优惠、处置费用补贴等方式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的发展,并在产品需求段,鼓励使用再生产品。
“可引入互联网模式,完善建筑垃圾源头管控制度。”郭景平建议对工地建筑垃圾实行核准制,建立针对建筑垃圾排放处置的跨部门联审联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制订针对建筑垃圾源头核准、清运过程管控、消纳处置管控等一系列制度。
提到装修垃圾,郭景平建议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装修垃圾堆放点改为装有满溢监测和GPS定位的智能收运箱,实现后台联网监控,通过管理人调度车辆,将装修垃圾箱运输至智能分拣点或资源化处置场,解决装修垃圾堆放点不固定、运输成本高等问题。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研发成套工艺、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建筑行业鼓励使用再生产品,最大限度地将建筑垃圾资源化,从而缓解城市化进程对天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郭景平建议。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1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