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次
破产、流拍频现,砂企如何站稳脚跟,不被“斩于马下”!
2024年,中国砂石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度洗牌。从安徽霍邱的义华砂石到广西贺州的磐泊矿业,从江苏扬州的砂石经销商到湖南汨罗的长江砂石公司,破产潮席卷全国。这一现象不仅是房地产和基建需求萎缩的直接结果,更是行业长期粗放发展、环保压力升级和金融风险累积的综合爆发。以霍邱县义华砂石为例,这家2018年成立、注册资本超1300万元的企业,因现金流断裂成为年内首家破产案例,折射出中小企业在供需失衡下的脆弱性。
破产潮加速蔓延
区域性与结构性特征凸显
2024年砂石行业破产案例呈现“区域集中、类型多元”的特点。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义华砂石经营有限公司的破产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成立于房地产高速扩张期(2018年),却在行业下行期因“量价齐跌”被迫清算,暴露出中小企业在市场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不足。此后,破产潮从生产端蔓延至流通端:
江苏扬州的辰午、荣盛砂石贸易公司(均成立于2014年)作为区域经销商,因基建需求萎缩导致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后被申请破产。两者注册资本分别为500万和1000万元,但高额固定成本(如仓储和物流)在需求下滑时成为致命负担;
广西贺州磐泊矿业的案例则揭示了资源富集区的困境:尽管拥有区位优势(临近粤港澳大湾区),但西江枯水期运输瓶颈导致外销受阻,叠加本地市场容量有限,成立仅4年即进入破产程序;
重庆雷蒙洛克砂石制品公司等小微企业因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成为首批被淘汰对象。
拥有上亿吨砂石资源的昭通国洋建材负债1.3亿元进入重整,则显示危机正向中大型企业传导。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开破产的砂石企业超10家,涉及6个省份,若计入未公开案例,实际数量可能翻倍。破产企业多集中于传统砂石需求大省(如江苏、安徽),反映出区域经济结构与行业周期的深度绑定。
多重压力下的系统性危机
房地产与基建“双引擎”熄火
砂石行业与房地产的依存度高达70%。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2024年仍未复苏,直接导致砂石需求减少约15亿吨。以江苏为例,其作为长三角基建核心区,砂石价格从2021年峰值80元/吨跌至2024年的45元/吨,跌幅达43%,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基建投资虽保持增长,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下,项目审批放缓,例如广东省2024年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减少20%,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产能过剩与矿权投机后遗症
前期的矿权狂热埋下隐患。2022年广东郁南县冲旺岭矿区采矿权以78.5亿元天价成交,但2024年同区域矿权流拍率近30%,市场从投机转向理性。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以安徽霍邱义华砂石为例,其破产前砂石出厂价已低于成本线5元/吨,被迫以“薄利多销”维持运营,最终因应收账款周期延长(从30天增至90天)导致资金链断裂。
环保合规与运营成本双攀升
环保政策加码推高企业门槛。2024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要求砂石企业核算全生命周期排放,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如广西磐泊矿业因未安装除尘设备被多次罚款,累计环保支出占营收的12%。此外,人工成本上涨20%(如湖南汨罗砂石企业月均工资从5000元升至6000元)、柴油价格涨幅超15%,进一步压缩利润。
债务累积与融资渠道收窄
高杠杆运营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暴露风险。昭通国洋建材负债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80%,而银行对砂石行业信贷额度缩减30%,民间借贷利率升至15%以上,企业陷入“借新还旧”恶性循环。即使是央企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二公司也因资产负债率-418.16%破产,显示行业风险已向头部企业蔓延。
从矿权冷遇到产业链崩塌
2024年上半年全国砂石矿权流拍率近30%,广东地区14宗成交矿权中仅3宗溢价,其余均为底价成交。资本从“抢矿”转向观望,如中电建等国企虽仍在收购优质矿权,但更注重长期收益(如配套物流和区域垄断优势),而非短期投机。这一转变迫使中小企业退出竞争,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砂石行业危机已引发上下游连锁反应。水泥与混凝土企业:2024年河南、安徽11家水泥企业破产,部分企业负债率超400%,主因砂石供应不稳定导致生产成本波动;建筑央企:中国能建山西电力建设二公司破产后,其承建的多个光伏项目停滞,凸显砂石短缺对新能源基建的制约;设备供应商:矿山装备企业订单量大幅度下降,被迫转向海外市场。
生存策略与长期转型并行
成本精细化管控与现金流重塑。数字化降本,昭通国洋建材通过DCS中控系统将能耗降低18%,人均产能提升25%,为破产重整赢得技术溢价空间。供应链优化,中电建在广西布局“矿山+港口+船舶”一体化物流,运输成本从35元/吨降至22元/吨,破解西江枯水期外运难题。应收账款管理,湖南汨罗企业引入区块链技术追踪账款,将回款周期压缩至45天,坏账率下降至3%。
绿色转型与技术迭代。循环经济模式: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日昌升集团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成本较天然砂石低30%,且获得碳税减免;高附加值产品:国洋建材开发高铁专用砂(含泥量<1%),售价较普通砂石高50%,成功打入川藏铁路供应链;清洁能源替代:金石资源子公司金昌矿业停产整改后,投资地热能替代柴油动力,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行业整合与生态重构。国企主导整合:中电建通过收购广东、广西矿权,形成区域定价权,2024年其砂石板块毛利率逆势增长至35%;中小企业联盟:江苏10家砂石企业组建“长江砂石联合体”,共享港口和销售渠道,物流成本下降20%;政策引导退出:江西省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施“补偿退出”,每万吨产能补偿50万元,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
多元化市场开拓。海外突围:红狮水泥在印尼布局砂石产能,利用“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实现本地化供应,规避国内竞争;新兴领域拓展:砂石企业跨界锂矿提纯(如巴菲特投资的地热提锂技术),将尾矿资源转化为新能源材料,利润率提升至40%。
阵痛期的结构性机遇
从短期视角审视,砂石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在这一阶段,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陡然加剧。据相关预测,约30%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薄弱、技术更新滞后、市场拓展能力有限等因素,将难以抵御这波调整浪潮,面临被迫出清的困境。这些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长期依赖传统的生产模式,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一旦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或者原材料价格、环保政策等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便极易陷入经营危机。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长期发展时,会发现政策驱动正悄然重塑着行业格局。在智能化领域,5G 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砂石行业带来了全新变革。5G 矿山的逐步普及,使得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更加高效、精准。通过 5G 网络,各类传感器可以实时将矿山的地质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实现远程智能化操控。同时,无人运输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辆在矿山内部有序穿梭,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预计将推动整体成本再降 15%。这种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让砂石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模式向精细化、高效化模式转变。
绿色化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砂石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到2030年,再生骨料在砂石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将超过30%。随着再生骨料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产业链逐渐完善,有望形成一个规模达万亿级别的庞大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场集约化方面,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0%,而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50%。头部企业在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推动行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砂石行业当前所面临的洗牌,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生存竞赛,它更是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唯有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生态协同,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进行战略重构,精准把握市场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才能顺利度过当前的 “寒冬”,迎来行业发展的 “暖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 水泥网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5年0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