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次
7月1日施行,生死倒计时!中小矿企面临成本、合规、技术等多重压力!
2024年11月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新矿法”)将于2025年7月1日施行,这是自1986年实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订。新法通过强化矿业权管理、生态修复责任、监管手段升级等多项措施,对中小矿企的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01新矿法的核心变革与严控方向
1.矿业权制度全面重构
竞争性出让与资源整合: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矿业权概念,要求通过竞争性出让方式(如招标、拍卖等)分配资源,禁止差别待遇或歧视性条款。中小矿企在资金、技术储备上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可能面临矿业权获取难度加大的问题。
探采“直通车”制度:探矿权人可直接申请采矿权,但需满足环保、安全等条件,且探矿权期限延长并设立保留制度。这对依赖单一矿种的中小企业而言,需投入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成本以完成探采衔接。
有偿取得与征收管理:矿业权出让收益由国务院制定办法,明确“维护国家权益”原则,中小矿企需承担更高的资源获取成本。
2.生态修复与环保责任强化
主体责任明确:采矿权人成为矿区生态修复的法定责任主体,需编制修复方案并承担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中小矿企普遍缺乏环保技术积累,修复成本可能成为沉重负担。
全生命周期监管:从勘查到闭矿阶段均需遵守生态保护要求,新增信用管理、动态信息系统等监管手段,违规企业将面临停业整顿、信用记录处罚。
3.安全与合规门槛提升
技术设备强制升级:要求采用“先进适用、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工艺、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中小矿企的机械化程度低(如金属矿山中小型占比86.4%),设备更新压力显著。
法律责任细化:对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行为明确处罚标准,新增环境公益诉讼衔接条款,中小矿企的合规风险陡增。
02中小矿企的现状与结构性困境
1.行业分布与规模特征
数量庞大但分散:全国约2.8万处矿山中,中小矿山占比90%,其中金属、非金属矿山约2.9万座,86.4%为小型。
机械化水平低:中小矿山主要依赖人工作业,机械化率不足,安全生产隐患突出。
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粗放开发模式:小型矿山因技术限制,常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如稀散金属综合利用率不足),与新法“节约集约”原则相悖。
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中小矿企存在矿业权界限不清、用地手续不全等问题,新法实施后可能因合规性不足被淘汰。
03中小矿企的生存压力与应对路径
1.直接冲击领域
成本压力剧增: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生态修复费用、设备升级等成本叠加,中小矿企利润率进一步压缩。
合规风险放大:信用管理体系下,违规企业将面临融资受限、市场准入排斥等连锁反应。
2.行业整合趋势
政策驱动的集中化:参考煤炭行业经验,2014年起淘汰9万吨/年以下煤矿,2023年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超85%。新矿法可能推动金属、非金属领域复制这一路径,中小矿企或被兼并或退出。
技术升级门槛: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资金与人才支持,中小矿企若无法突破,将丧失竞争力。
3.潜在应对策略
抱团重组: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或与大企业合作,共享技术、资金和矿业权资源。
差异化定位:聚焦伴生矿、尾矿综合利用等细分领域,利用新法“优先权”条款挖掘新机会。
政策缓冲期利用:2025年7月前的过渡期内,企业需尽快完成合规整改,争取地方财政或专项补助支持。
04专家观点与行业展望
长期影响评估
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孟磊指出,新法将推动矿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保护”,中小矿企需在“四期叠加”(需求上升、法规调整、内外矛盾)背景下寻找生存空间。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曹旭升认为,新法影响可能持续10-30年,矿业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行业未来图景
淘汰与升级并存:技术落后、资金薄弱的中小矿企将加速退出,具备转型能力的企业可通过绿色矿山认证、数字化改造提升竞争力。
政策配套需求:地方政府需在生态补偿、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避免“一刀切”导致区域性经济震荡。
新矿法通过制度重构、责任强化和监管升级,标志着中国矿业进入“严监管时代”。中小矿企面临成本、合规、技术等多重压力,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未来1-3年将是关键窗口期,企业需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升级或战略转型适应新规,否则将面临市场出清。这一进程虽残酷,但有助于推动全行业向安全、绿色、高效方向转型,最终实现国家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长期目标。
来源:矿业俱乐部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5年03月24日